
低空经济,这一新兴领域正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,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。它以各类低空飞行活动为核心,带动着相关领域的融合与发展。低空经济的本质是对低空空域资源的开发利用。通常指 1000 米以下(可延伸至 3000 米甚至 6000 米)的空域,围绕其产生的各种经济活动都被涵盖其中。就像对地面土地的多样开发,低空资源的开发利用形式丰富,包括但不限于人员与物资的空间转移、贴近地表的各类服务以及相关基础设施和飞行器的制造。
从发展方向来看,一是提供低空运输服务,其具有“中短程+高效率”的特点,能弥补地表运输的不足。比如“上海-昆山”“深圳-珠海”的航线,以及顺丰、美团等企业的无人机运输尝试。二是贴近地表提供多样服务,如农林植保、应急救援、城市治理等,涵盖固定翼飞机和多旋翼无人机的作业,复合翼无人机也崭露头角。三是低空飞行器及相关基础设施的制造,不过其制造业效应短期内不如汽车产业显著。当前,全国掀起低空经济发展热潮,2024 年更是被视为“低空经济元年”。但在发展过程中,一些关键问题需理性看待。
首先是发展区域,应注重贴近地面、人口稠密且场景丰富的区域,而非过度追求安全而选择人烟稀少之地。
其次是发展主体,设区市应作为基本行政单元,同时国家也要进行整体性制度设计。
再者是发展方式,当下应鼓励开发低空服务形态及商业场景,避免盲目发展制造业导致产能过剩。
最后是发展远景,现阶段要充分发掘低空服务形态,未来则要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。
低空经济的大规模商用仍面临诸多挑战。比如缺乏行业级规划和标准规范,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,通航机场数量少且分布不均等。
为推动其发展,需让低空飞行器“看得见、呼得着、管得住”,完善相关运行识别机制、配套设施和法规标准体系。
总之,低空经济前景广阔,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,还需在诸多方面不断努力和完善。